华表的地位\影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9:50:28
要具体点!!!!

急需!急需!

天安门前有一对汉白玉的柱子,大家都知道,它的名字叫华表。在华表挺拔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龙和云,柱顶上部横插着一块云形的长片石,远远地看上去,好像柱身直插云间,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

  华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在古代具有什么作用呢?

  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

  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和标志,后来的邮亭、传舍也用它作标识,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后来统称为“桓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读成了“华表”。

  在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写意见,因此它又叫“谤木”或“诽谤木”。“诽谤”一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的意思,就是现代的提意见,所以它又具有现代“意见箱”的作用。

  据史书上记载,尧时的诽谤木以横木交于柱头,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门前的
  华表仍然保持了尧时诽谤木的基本形状。

  不过,天安门前的这对华表上都有一个蹲兽,头向宫外;天安门后的那对华表,蹲兽的头则朝向宫内,传说,这蹲兽名叫犼,性好望,机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宫内吃喝玩乐,希望他经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头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恋游山玩水,快回到皇宫来处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归”。

  可见华表不单纯是个装饰品,而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

从我国历史上来看,华表起源甚早。相传尧舜时在交通要道讲究竖立木牌,让人在上面写谏言,名曰“诽谤木”,或简称“谤木”,也叫“华表木”。《淮南子•主木训》记载:“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最初这种“谤木”多竖立在交通要道,供人们写谏,评论时政,同时也能起到路标作用。

到了汉代,华表木就发展演变为通衢大道的标志。因为这种标志远看好似花朵,故称“华表”(古时,“花”同“华”)。汉代还讲究在邮亭的地方竖立华表,可使送信人不致迷失方向。《说文•木部》:“桓,亭邮表也。”古人徐锴又作了进一步说明:“亭邮立木为表……表双立为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