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不是一切从员工需求出发,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16:47:01
这句话如何理解呢?

“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示例:孔子告诉我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Ethic of Reciprocity,Treat the others as you would like to be treated.
  [编辑本段]反思
  对于一个命题,我们要做全面的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能逻辑的地推出“己所欲,施于人”。从逻辑学可以看出,原命题成立,这个命题的逆否命题同时成立,但是“己所欲,施于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命题的否命题,否命题并不必然成立。
  己所不欲,只是不能强加给别人,但是如果对方愿意,则不属于“施”的范围。己所欲,别人未必所欲,所以也不能强加给别人。
  总的说来,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强加给别人,给别人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别人自己是否愿意,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如何从年终奖判断出企业对员工的需求程度 用正反两面事实说明一切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运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从热带风暴出发去禾苑有什么地铁或者公交(最好地铁,应为偶是员工,所以做车不要钱)急~! 如果你是一家商场的顾客公众,请从自己的心里需求出发,谈谈商场如何做才能使你满意? 爱一个人的时候会从心底出发,不是很约束自己?是指什么意思? 从厦门出发的火车有没有哪一班车经过上海的,但是终点站不是上海 看待任何事不是从自己的思想出发的吗?怎么样才叫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