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的“何”是什么解释?A、什么B、为什么C、多少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18:45:31
帮忙~~~哥哥姐姐们~~~~

A

A、什么

南风初起,忙碌的麦收就要到了,不禁想起40年前上小学时,学过的唐朝诗人白乐天的名作《观刈麦》,重录于此,与网友共赏: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夜里一阵南风,小麦黄了,开镰收割的日子到了。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男人们正在南冈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这时又有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一伙正在割麦的农民相顾而言: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想我有何“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而感到愧,永远不能忘怀。

诗人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唐代诗人。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他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感伤诗中的《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