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高人给我详细解释解释“逆文本频率指数”这个概念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20:55:32
同时还有信息检索中的一些概念。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是在GOOGLE黑板上看到的,所以想进一步得到关于它 的解释和其他一些有关的东西。

晕倒,你们的回答我在网上都已经看过了,不过还是谢谢大家的关注,哪天高兴了,就随机把分给你们了。哈哈。
要是你们还想继续挑战这个问题,我乐此不疲。我会给你们加分的。

前段时间,有记者采访 Google 创始人布林,报道 “Google 创始人承诺将继续在中国努力”。不知怎么的,到了国内的很多论坛上就变成了“Google 创始人考虑退出中国”、“Google 将放弃谷歌”等等。当我的伙伴周韶宁在广州碰到记者辟谣后,一些论坛又吹起一片“Google 澄清对中国的承诺”, “Google 中国必有变动”等新谣言。当时正在南京进行招聘的我,看到这些欠缺逻辑又荒谬的言论,不禁啼笑皆非。

这件事已经过去好几天了,但几天的时间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尤其是对中国 Web 2.0 的发展,所以还是希望在这里把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在中国,Web 2.0 快速地成长着,尤其是那些有中国特色的论坛与博客每天有数亿次浏览量,令全世界瞩目。我们看到了很多网民乐于在这个新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传递新的信息、彼此帮助、互相讨论,充分地发挥了互联网平等、实时的特性;我们也看到了各个社区把全国各地的网友拉近,让大家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也增加了社会的和谐。所以,Web 2.0 应该是一个中国互联网领先世界的大好机会。但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在这个平台上,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心的现象:
• 不实信息、虚假信息。借用公共平台在网上发出不实的信息,引人注意。有时,这些信息也会从博客或论坛中被新闻媒体转载。
• 吸引眼球、故弄玄虚。内容与标题脱节,用引人注目的煽动标题,吸引了眼球,但是也误导了读者。
• 论证贫乏、攻击平台。缺乏论证但是指向明显攻击竞争对手负面信息散布平台。
• 没有边界、侵人隐私。公开他人私生活,伤害到别人的隐私、自由、名声。

虽然互联网是一个平等的平台,但当我们拥有这样一个民主、平等的话语公共平台的时候、当我们因此而被赋予更多权利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加警醒与自律。权利与义务相伴相生,在大胆假设的同时更要小心求证。否则,一批少数的人发出巨大的声音,淹没了大众的声音,也伤害了公正与真理。

这是我们必须一起努力克服的。我希望作为中国的网民和网站,我们可以一起下决心:
• 每一个人在论坛上有权力报道事实,也有权力发表意见,甚至有权力做大胆的假设或猜测。但在表达的时候,一定要就事论事。如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