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墨子思想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7:08:33
有2个问题想让大家帮忙解决
1、简要评述老子社会思想的哲学基础
2、简要评述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观
谢谢各位了

老聃比孔子年长20岁,孔子在年轻时曾经向他学习过周礼。当时,老聃的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馆长。老聃的《道德经》把中国的真理道德从自然界演绎到人类社会,从人类又演绎到人性,洋洋5000文字逻辑紧密酣畅淋漓。老聃是中国哲学的创始人,称之为“鼻祖”的确名副其实。

老聃博学广闻,他的“道”的概念基本上符合《易经》中的太极阴阳原理,他把“易”以及“太极”都定义在“道”这个概念上。老聃第四十二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与《易经》中卦爻之数的先后顺序“太极一、阴爻二、阳爻三”的说法是一致的。

《道德经》21章对道的描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而《易经》的描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由此,不难看出“道”与“易”如出一辙。

老聃的“道”无疑是把自然界的规律和灵魂的认知合并到一起。因此,在哲学上老聃属于唯心主义。而就我们今天看来,灵魂与物质究竟应该谁是第一性的还是有待于时间来证实。而孔子和老聃无疑是非常诚恳的,没有象西方那样强说唯心与唯物。

无论怎样,古人的治学态度是谦虚、审慎的。关键是老聃的著作把这种真理性的规律和人世间的各种现象演绎的有理有据,而且就人性的原理和社会的矛盾提出了“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聃深刻地指出道德与利益的矛盾统一性,而且道德是实现利益的前提。老聃更认为,各家言论互相争论不休,其目的都是实现名利。所谓“智慧出,有大伪”,这是造成人心混乱的开始。

而且围绕着人欲的这个社会会越来越乱,越乱治理国家的所谓“仁、义、礼”都会变成极其虚伪的愚昧人们的理论。后来的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发生的一切灾难,不幸被老聃言中。老聃最高的追求就是“功成弗居,行胜于言”。而“无为”这一概念确实包含着很多大智慧的内容,老聃认为道既然是无形的规律,那么得道之人就应该默默地促成事物的发展,做到无形也即极为接近“道”的状态,这种作为的人他称之为“玄德”之人。

事物需要和谐发展,而且矛盾双方都是必须存在的,因此,老聃的无为是在矛盾双方都不觉察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