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15:36:11

一、 引言

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那么孔子究竟有什么价值,让这些人类中的精英们做出如此断言呢?

二、 孔子生平

1、 十五而志于学。

孔子在十五岁时立志学习

2、三十而立。

这个“立”可以说是生活能力上的自立,在鲁国但任“乘田”,管理畜牧;但更确切的说法应是人格的立,学识的立。这时他通过十五年的求学,已系统的掌握种种学识,并开馆授徒,创立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私立学校,自可在前人面前自立于世。

3、四十而不惑。

已对人生使命有了清醒的认识,如何实现在心中也有了明确的看法,所以说不惑:在其回答齐景公何为为政之道时,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礼制核心的为政思想。

4、五十而知天命。

此处所言天命,恐与孔子前人所言天命有大不同。前人说天命,意味着谁有当天子的命,可以一统天下,成为九五至尊。而反观孔子此后行事,周游列国,从无定主,而是观其诸候之思想、行为,合则来,不合则去。由此可知,孔子已知世间并无天命,而在人为。自言,:“苟有用我者,期年而成,三年大治”。又说:“有圣人出,必三十而后仁”;“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费仅为诸候私邑,请孔子治理,孔子曰“如用我,其为东周乎!”意为“如果用我的话,说不这就在这里建起像周那样的王朝”。

5、六十而耳顺。

在51岁时,孔子为鲁之地方长官,53岁为鲁国大司寇,56岁摄相事,以其杰出的仁政思想,6年而成鲁相,辅佐鲁国大治。齐国闻而惧,为防鲁之称霸与天下,便以美人计迷惑鲁定公,定公中计,沉迷声色,轻慢大夫,无有朝延礼仪。孔子说:“听信妇人之言,贤人将无法容身,接近宠幸妇人,可以招致国家的败亡。只好出游于江湖,打发余生。”(“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开始了他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