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票贩子称为黄牛?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21:18:23

票贩子,在北京行话叫“拼缝儿的”,上海人称“黄牛党”,还有更形象的比喻把这类人称之为“票虫儿”。“黄牛”是上海滩的特色已有2个世纪的发展史了,解放前,倒黄金,文革倒诸如缝纫机、自行车、电视机等各类票证,特别是新世纪黄牛行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倒大剧院戏票,倒热线火车票,直至倒世界第一的磁悬浮票。
由近代上海的城市历史,可知它自清末以迄民初,即五方杂处,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无业游民,于是,以无业游民为核心,遂出现了一种另类的生态系统。清末葛元熙在《沪游杂记》里即指出各类以无业游民为主体,遇事生风,串诈乡民的各类集团遂告出现,它被称为“党”,如“拆梢党”(指四处讹诈欺人者),“拆白党”(指骗色骗财者),“豆腐党”(指失业的豆腐店伙所形成的流氓集团),……等。“党”是上海人在替社会现象分类时最惯用的概念系统。于是,遂有了另一种被称为“黄牛党”的现象。海麟在《上海特写镜头》中叙述见闻时曰:“你一走进商店,黄牛党即前簇后拥,紧跟左右,悄声问侨汇券有口伐?”
因此,“黄牛党”者,所谓的“电影票黄牛”、“侨汇券黄牛”之类的“黄牛”之谓也。当一个社会里有着过分庞大的无业游民,这些无业者遂会从正式的社会关系里硬是挤出一些空间,许多人即可依靠这种空间而生活。例如看电影买票,这原是一种正式的消费买卖关系,但失业者却硬是制造出“电影票黄牛”这个空间,他们勾串电影院票务人员,抢先取得电影票,而后加成出售给消费者。当失业者够多时,他们甚至不必勾串票务人员,单单用人海战术排队,即可抢先买下大半的票券。这是从正式关系里骈生出来的非正式关系,没有生产性,而是地下经济的环节之一。
上海昔日的“黄牛党”,所从事的是被过度分化的中介行为。就现象而言,它被定义为“恃气力或势力,采购物资及票务凭证后高价出售以图利”;而就社会面来说,正是因为有了“黄牛党”,许多无业者遂得以糊口度日。地下经济的某些类型有社会避震的效果。早几年意大利学者马丁努(A. Martino)在《另一种意大利经济奇迹》里即直言:“在意大利所谓地下经济,乃是我的同胞们天才般的杰作,是使意大利免于经济崩溃的第二奇迹。”而上海的“黄牛党”,同样的也替昔日的上海缓和了许多失业及失业所造成的社会问题。
但除了这种意义的“黄牛”外,“黄牛”一辞还有另一种意义,那就是称人爽约也用“黄牛”。例如,当我们约了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