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等1300余举人为什么 不必斧钺之诛 上书皇帝请求变法?说明了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9 20:23:00

在从容不迫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之后,1895年~1898年,康有为积极地进行了变法实践。1895年4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听说清政府要与日本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为愤慨。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一万四千多字的上皇帝书。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集会,通过了这个万言书。5月2日,这份万言书送交都察院。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在上书中,康有为从爱国的立场出发,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建议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在这次会试中,康有为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工部主事。以后,康有为又连续给皇帝上了几次书。光绪皇帝对康有为提出的问题,很受感动。在这些上书中,康有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变法思想,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几个方面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政治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的要求。他指出:“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经济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发展工业,振兴商业,保护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文化教育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开民智”、“兴学校”、“废八股”的主张。这几个方面构成了康有为变法维新的基本纲领。

读书人多少还是渴望国家富强的, 参看下那段历史,有良知的人怎么也要表示下啊

当时的光绪只是一个空架子

(1)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用改良的办法,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袁世凯,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2)顽固派和帝国主义势力强大,这个阻力是维新派无法克服的。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改良道路走不通。
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变法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变法要逐步深入,不要一下子对敌对势力触动太深。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不能依靠它救亡图存,只有推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