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看过芦荻的《无情的误解》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0:38:12
我想要一些关于芦荻的消息,在此先谢谢各位了。

芦荻好像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因毛主席视力减弱,无法看书,芦荻专门为他讲古文。和毛主席评估论今的女人,很有名的啊

芦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1974年春因毛泽东视力减弱,无法看书,芦荻专门为毛泽东侍讲古文。本文披露了芦荻如何进入中南海与为何离开中南海的故事……

毛泽东为何选中芦荻

1974年春开始,毛泽东视力明显减弱,看东西模糊不清。向来自己看文件、批文件的他,不得不叫机要秘书代读,照他的意见代签文件。毛泽东素来手不释卷,他尤爱古代诗、文、史。机要秘书可以为他读文件,可是要侍讲古文,就勉为其难了。1975年,毛泽东委托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和副主任张耀祠着手寻觅“侍讲学士”。

汪东兴、张耀祠委托当时的北京市委书记谢静宜,从北京大学中文系物色人选。没几天,谢静宜就送来北京大学中文系几位教师的档案。机要秘书张玉凤把这些档案一一念给毛泽东听。听罢,毛泽东说:“就让芦荻来试试看吧!”

芦荻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年教师,并非名流。毛泽东选中她,原因很简单:毛泽东读过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历代文选》一书。这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语言系文学史教研室冯其庸、刘乙萱、芦荻(后来调入北大中文系)等人选注。毛泽东很喜欢其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别赋》、《滕王阁序》,很巧,这几篇文章的选注者正是芦荻。记忆力甚强的毛泽东,当时便记住了芦荻这名字。这时,44岁的芦荻本人对此毫无所知……

关于《水浒传》的评论

1975年5月,芦荻在谢静宜的带领下,进入中南海。对于她的到来,毛泽东显得非常高兴。毛泽东握着芦荻的手,慢慢地用铿锵之声吟诵起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吟罢,毛泽东笑问芦荻:“你的名字,是不是从这首诗里来的?”芦荻笑了,紧张的神经松弛了下来。毛泽东指了指自己的双眼,说是患眼疾,要请她代读中国古文。芦荻这才明白了自己的任务。芦荻在中南海住了下来。

1975年8月14日凌晨,芦荻接到毛泽东秘书的电话,说是要她过来读书,芦荻迅即前往毛泽东住处。像往常一样,毛泽东又跟芦荻聊起了古典文学问题。当毛泽东提及《水浒传》时,芦荻猛然记起一桩往事:1974年,《北京日报》一位负责人,忽地来到了北大,向中文系约写一篇评论《水浒传》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