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一下象山的一些文化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9 19:06:47

中国历史上读书人被称作儒生,学校也就为儒学,可见儒家的开山老祖孔子的影响力之大了。半岛的儒学开张是在唐会昌六年(846),孔庙成了学子们攻读诗书的地方。象山的孔庙于十年动乱中拆除,新建了象山宾馆,惟有那千年古柏,依然倔脑地耸着。只有她还记得当年吟咏之声和一方有识之士办学的良苦用心!
大海边的人懂得搏击风浪,更懂得读书报国。自宋至清在册可查的进士举人就有200余名。中国的书院在宋代盛极一时,而象山有书院始于唐代。半岛虽为海隅但继县学之后至民国,却有六大书院,可谓"桑田酝酿诗书气,风雨琴堂春色阑"。
唐大中四年(850),县令杨弘正选中当年陶弘景炼丹的栖霞观(又名蓬莱观),首开蓬莱书院,着实培养出一批可用之材。清乾隆进士姜炳璋在感慨蓬来书院的业绩时,想起了开创书院的创办人:"大中政治小贞观,守令堪入循史传,吾乡贤令推杨公。"
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县令赵善晋主持将蓬莱书院修葺一新。此后历代知县乡贤均出钱、出田(名为学田)、出力修理增护,于讲堂后建观海楼7楹,并建有回廊。同时,造了座风格独特的濯缨亭,为学子创造苦读诗书的良好环境。光绪二十九年后,书院改称学堂。
斗转星移,这一方天地人增了地也阔了,蓬莱书院桌椅也就不能满足求学者的需要。宋嘉定十一年至十五年间(1218-1222),县令赵晋于县西一里栖霞观东,建丹山书院。清康熙六一年(1721),邑令马受曾慨然以育才为已任,发起扩建书院,立时得到各方响应。书院在原基础上向外拓展了四百步转方之地,新增舍三幢,引得"四境之员负笈而来者踵相接"。道光五年改名为营蒙养书院。光绪二年,知县邵正寅集资修建书院,"每日必徒行其地,迄九月,积劳而卒"。邑中士绅承其意,至冬事竣。此后,全县童子试也在举行。光绪二十九年(1903),丹山书院改为县立小学堂。
随着时代推进乡人求学呼声日趋高涨,县令周官顺应民心,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在原儒学基础上开始筹建聚奎书院,次年冬季大功告成。置田22亩,充作学田。昌国人榜眼邵景尧作《聚奎书院记》。
山陬海隅的渔人,虽祖辈以耕种渔鱼为生,却不乏有识之士,办学之风也盛行乡里。率先起步的是渔港石浦,先为崇德义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