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货币分多少种?又是怎样计算面值的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03:46:00
古代的货币分很多种,其中,碎银更是大小不一,那么,古代的人是怎么区分碎银的面值的呢?一锭(一个)白银是多少两呢(具我所知,不是一两哦)?还有,一个铜钱是多少文呢(具我所知,不是一文哦)?

拜托,不要告诉我一两白银等于多少人民币之类的回答,谢谢!
再强调一次,不要发古代一两等于我们多少元人民币之类的答案,谢谢
能说出具体的分法吗?
如果没有,就不用了

我的回答中保证不出现“一两白银等于多少人民币”的搞笑推测。

现在的一些影视剧中,常有使用银子买东西的情节,但实际上这纯属虚构。清朝以前,真正普通百姓日常使用的货币,其实只有铜钱(制钱)一种。我国不是产银国,银矿很少,银子的价格也很高。普通百姓辛苦一年,也攒不下一两银子。只在富商间的大额商业交易中,才会用到银子作为支付手段,如果平日拿着一锭银子去杂货铺买东西,只怕店主把铺子卖了也找不开。

当时民间使用的金银,都是重量不等的零散块状,所以以金银作为支付手段时,要用很精致的专用小秤(天平)来称重量,规模比较大的商铺都有。只有官府库存的官银才是规格成色统一的标准银锭,上面标注了府库名、重量、规格等字样。银锭的规格有很多种,如一两、五两、十两、十六两(一斤)等。

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随着我国与欧洲的商品交易规模逐渐扩大,拉丁美洲出产的白银大量流入我国,这才导致我国的白银价格大大降低。从这个时期开始,普通百姓才逐渐有了使用和拥有白银(银元)的机会,但对多数人来说,一块银元(约合7钱多银子)仍是很少用到的“大额货币”。

一般来说,一枚普通的铜钱(制钱)就是一文钱。只有一种特殊情况除外:在一些社会动荡的朝代,统治者为了敛财,发行一些不足值的大钱,币面上铸有“当五”、“当十”等字样,每枚当作五文或十文使用。但其币材金属的实际价值根本不值五文或十文。这种做法与后来的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的道理相同,对社会经济危害很大。西汉王莽篡权时甚至发行过一种青铜刀形币,币面上用金丝镶成“一刀”字样,称为“一刀平五千”,当作五千枚(文)铜钱使用。

补充:
白银没有面值,所以作为货币使用时只按重量计算。古代的“两”不是一个很严格的标准单位,有“府平”、“库平”等不同的标准,彼此间有微小的差异。若与现在的重量单位比较,一“两”约等于37.05克。一“斤”为16“两”,约593克左右。

古时用白银购买商品,要根据当时的银、铜间的比价换算成铜钱。这种比价随银、铜产量(供应量)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一般在1:1000——1:2000间变化。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

这里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