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环境库兹涅斯曲线?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18:58:55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对这种关系的理论解释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的:经济规模效应(scale effect)与结构效应(structure effect)、环境服务 的需求与收入的关系和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政策与规制。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经济规模变得越来越大。正如Grossman (1995)所说的,对于一个发展中的经济,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而产出的提高意味着废弃物的增加和经济活动副产品――废气排放量的增长,从而使得环境的质量水平下降。这就是所谓的规模效应。不难发现,规模效应是收入的单调递增函数。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使其经济结构产生了变化。Panayotou (1993)指出,当一国经济从以农耕为主向以工业为主转变时,环境污染的程度将加深,因为,伴随着工业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开发利用,资源消耗速率开始超过资源的再生速率,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大幅增加,从而使环境的质量水平下降;而当经济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从能源密集型为主的重工业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时,环境污染减少,这就是结构变化对环境所产生的效应。实际上,结构效应暗含着技术效应。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有技术的支持,而技术进步使得原先那些污染严重的技术为较清洁技术所替代,从而改善了环境的质量。正是因为规模效应与技术效应二者之间的权衡,才使得在第一次产业结构升级时,环境污染加深,而在第二次产业结构升级时,环境污染减轻,从而使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

另外一种理论解释是从人们对环境服务的消费倾向展开的。在经济发展初期,对于那些正处于脱贫阶段或者说是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其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摆脱贫困和获得快速的经济增长,再加上初期的环境污染程度较轻,人们对环境服务的需求较低,从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环境状况开始恶化。可以说,此时,环境服务对他们来说是奢侈品。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也随之产生变化。此时,环境服务成为正常品,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增加了,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对环境的保护问题,环境恶化的现象逐步减缓乃至消失(Panayotou,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