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人长期以谷物为主食,是好还是坏?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5 11:57:49
西方人以肉为主食,这样的饮食习惯的不同会不会影响东西方人的性格形成

蛋白质的来源上,如果食谱配搭得好的话植物基本上可以取代肉类,但维生素B12的问题又怎么解释呢?还有人的犬齿的作用、狩猎行为,以及以素食为主的典型亚洲人种,肠子长8米,而以肉食为主的西方人肠子长5.4米,这些事实又如何解释?

再转一段东西:
东方亚洲人千百年来,以素食为主,性格一般比较温和柔顺、内敛深沉;西方欧美人的饮食中物动蛋白的比例相当高,以肉食为主,性格通常比较粗犷豪放、外露张扬。东西方人种之间的饮食和性格特征的关系,也有类似于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之间的差别,这是为什么呢?
科学家告诉我们,千百年来,由于东西方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生存条件的不同,决定了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习惯大不相同,从而导致了肠子的长短迥异,肠子的长短不同也决定了东西方人的秉性差异。由于肉类等动物蛋白质与人体的蛋白质很接近,很容易被动物或人的机体所吸收,成为机体生长必需的营养成分;素食中的植物蛋白与动物或人的机体中的蛋白质存在着较大差距,较难于吸收,所以摄取食物中营养的通道——肠子必须较长才能完成吸收营养的任务,所以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素食者总比肉食者的肠子长些,这是长期生存斗争的结果。
肠子要消化吸收动物蛋白质,会分泌出一种叫“去甲肾上腺素”的激素。长期进食肉类等动物蛋白质,就会较多地分泌这种激素。由于去甲肾上腺素会增高血压、刺激大脑皮层,且降低控制情感区域的能力,于是就导致长期以肉食为主的西方人具备了易兴奋,容易产生激情,好创新,好冒险,好出头的秉性。这也是对于长期猎食动物所必须的秉性。在这一点上,人类与动物是相通的,因为人类从自己的远古祖先——动物那里获得了遗传因子。无论食肉动物还是人类,要捕猎动物为食,必须具备及时兴奋,精力与体力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调动起来的能力,不能进行过多的思考与理性分析,猎杀动物必需这种冲动型的性格。因为机会稍纵即逝,不冲动不行,深思熟虑不行,没有冒险精神不行。
长期食素,素食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可以促使肠道中一些毒素的排泄,而且能够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过多分泌。特别是蔬菜里、瓜果中存在着某些肉食中不存在的营养成份,能够促进血压的下降和舒缓精神。因此长期以素食为主,也就潜移默化地塑造出东方人温和文静而理智的秉性。这一点同样与动物也是相通的。无论动物还是人类,经过千万年在自然界采集果实、枝叶或觅食草本植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