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举一些有关客家方言中禁忌语语吉利语的例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18:31:29

客家话是我国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它和其他方言一样,有自己独特的禁忌风俗和忌讳语言。客家人禁忌语言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将忌讳语言有意改成与之意义完全相反的吉利语。
  忌“无”忌“!”——改说“有”。普通话“没有”,客家话的书面语说“无”,口头语说“$”。“无”、“$”同义,而客家人常常忌用。比如主人劝酒时,看见客人杯中明明无酒,可是客人偏偏连说“有有有”。如果发现自己米缸中的米吃完了,忌说“无米”、“$米”,偏偏改说“有米”,或说“米都有哩”。客家人十分注意正月初一和办喜事的日子说吉利话。许多父母都会提前时间教育小孩在这些日子里不要说“无”、“$”。
  忌“少”忌“完”——改说“多”。家里的食品或消耗品,明明快用完了,客家人却忌用“少”、“完”等字眼,改说“多哩”。如果在建房竖门上梁或祝寿这天,谁说了“少”、“完”、“$”等字眼,马上就要受到斥责。
  忌“死”——改称“活”。从街上买的活鱼到家后死了,要反说“活了哩”。就连家禽家畜得病死了也忌说“死”,而改说“活哩”。死了亲人就更加忌讳说“死”,要改用“老了”或“走哩”。
  忌“好”——偏说“丑”。客家人不能当面称赞别人的小孩长得好,长得棒,长得秀,更忌说小孩的体重,而要说“好丑陋”、“长得丑”,这样,小孩的父母才高兴。
  忌“亲”——偏称“疏”。客家人认为,亲人之间八字相克是一种大忌,如小孩的八字同父亲或母亲相克,就要采取在称呼上变亲为疏的方法处理。如果父子相克,儿子就不能叫爸爸,要称改“伯伯”、“叔叔”或“邻舍”;如果母子相克就要改称母亲为“婶婶”、“奶姆”。
  忌“贵”——偏称“*”。若“八字先生”为小孩算命,说小孩八字大,有富贵相,父母就会认为“贫家难养富贵人”,“终久必然离开(早亡)自己”,便会给他起“毛狗”、“牛崽”、“*女”一类的乳名。有的还将小孩的生庚八字寄放到大地方的城隍、寺庙里。
  谐音必忌。客家陈姓或程姓子弟不愿当船夫或船员,因为“陈”、“程”与“沉”谐音。上了船的人忌说“东西沉”,只能说“东西重”。客家人尤其是屠夫忌说“猪舌头”,因为“舌”与蚀本的“蚀”谐音。客家人便把“舌头”改名为“利子”(东北、华北人则称“口条”或“招财”)。
  数目忌“四”、“七”、“八”、“双”。“四”因与“死”同音,客家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