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写的书,所有的在一起叫做<南华真经>?还是有这么只是别于其它的一本专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06:02:43

《南华真经》即《庄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
  《庄子》一书亦被尊为《南华真经》。道教奉为四子(庄子、文子、列子、亢桑子或称
  庚桑子)真经之一,在道教经典中的地位仅次于老子《道德真经》。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西晋司马彪注《庄子》二十一卷,五十
  二篇,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有内篇七、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此
  注早已亡佚。现在的通行本为郭象本,共三十三篇,分为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一般认为内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
  《应帝王》)系庄周所作,外篇和杂篇是庄子后学所著。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蒙(今河南商丘东
  北)人,曾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但其要归于老子之言,
  所著书十余万言,大抵为寓言,以明老子之术。
  《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学说,但也有独自的见解。它和《老子》一样,
  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什么是道?
  《大宗师》曰:“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
  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
  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
  它无始无终,无处不在;但闻之无声,触之无形,人们无法体认感知,只能靠神秘的直
  觉体悟。这种关于“道”的学说,为后世道教所继承发挥,并逐渐宗教化。
  在认识论上,《庄子》认为从“道”的角度认知,一切都是相对的,物无贵贱,此
  即彼,彼即此,没有分别,其性质不可认识。如果说万物有差别,那不过是人的主观认
  识所强加。同时认为认识是没有标准的,因而是非也就无法判断。
  《齐物论》曰:“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
  三者孰知正处?”就是说人睡在潮湿的地上,就会腰痛以至半身不遂,泥鳅也这样吗?
  人在高树上会害怕得发抖,猴子也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