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为什么能先后灭掉蜀魏吴,统一天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7 23:09:35

除了灭魏的那场政变称得上是惊心动魄外,灭蜀灭吴其实已经是必然了,而那个灭魏的政变确实是依仗着司马懿的能力和运气,不过当时司马懿如果不夺权,恐怕也会在倾轧中被曹爽一系搞掉,历代少主临朝大臣辅弼无论那个大臣忠奸好坏基本都是一个人在辅政,比如汉的霍光、粱冀,明的张居正,清末的载沣,就算在清末昙花一现的八大臣辅政其实也是由肃顺来主导。
而多人同时辅政往往就会出现倾轧,秦的赵高李斯,清的索尼、苏克萨哈、鄂毕隆、鳌拜,清初最早也是多尔衮、济尔哈朗虽然同列辅政王,但是实际上大权也集中在多尔衮手中,因为这种代天子行政的权利如果在多个人同掌就会造成权力分配得不俊彼此猜忌最终酿成大祸,因此司马懿的政变也带有它的必然性。
一旦巩固了在魏的统治地位,吴蜀本就是小国,蜀诸葛亮死后加上连年征战国力衰竭,魏虽然也长期处在对蜀战争和对吴战争中,但是魏的中原和河北是安全的,这样国力就有了保障长此以往蜀自然不是对手,而吴最后的皇帝孙皓暴虐国人不附,自取其败

魏国建立不久,政权开始腐败。齐王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曹爽重用名士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谥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马懿。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司马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有军功。景初二年(238),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国版图。正始十年(即嘉平元年,249),又乘曹爽奉齐王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逼迫曹爽屈服,并处死曹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件。后来,司马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25i)、毋丘俭(正元二年,255)、诸葛诞(甘露二年,257)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毋丘俭为乱之罪名杀害。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晋初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

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司马氏乘时立功,于魏景元四年(263)出兵灭蜀。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魏国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因为到晋国兴起时,魏蜀吴三国的君主已经不象当初三足鼎立是各国君主那样英明,都是些无能之辈,被晋国取代自然是顺理成章了

当时经济重心还在黄河流域。魏晋的综合国力强大

最主要的是顺应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