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汉代的“内外朝制”?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20:08:45
什么是汉代的“内外朝制”?
谁能给具体解释一下~~

上面兄弟说的不错,我从另外角度讲讲我的看法。

元朔三年(B126,乙卯),汉武帝初设内外朝。遂以卫青主内朝,公孙弘主外朝。〔“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明·于慎行《读史漫录》)〕

说到底,汉武帝设立内外朝的目的是"重用近臣,攘夺相权”。

秦统一之后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了顶峰。当时,宰相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并出现了萧何、曹参、陈平等一大批名相。不过,就在相权膨胀之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显露出来。由于相权的膨胀对皇权构成了威胁,所以皇帝就想方设法地制约相权,一些宰相很快“厄运当头”:从西汉建立到汉武帝时期,共有三十多位宰相被杀,被贬黜的更多。

皇帝总疑心朝臣搞鬼,宰相弄奸,因而用身边的亲信秘书(内朝)分外朝之权,乃至架空外朝而取代之。然而这些原先的近侍奴才一旦权重事繁,又形成一个实际的行政中心,又演变为新的外朝,引起皇帝的疑心。于是皇帝又另建一个秘书班子来架空之。形成了内外朝互相消长的局面。

如汉之丞相统公卿而主朝政,武帝开始就便培植“尚书”(原仅为管理文牍的秘书)而分其权。演变为汉以后至隋唐之尚书省,秘书已成了新的宰相,于是唐帝又重用“同中书门下”的近臣,使其架空尚书省。到宋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或平章)又演变新的宰相并出现以他为首的外朝“中书省”,于是明代皇帝又用身边的一些“大学士”组成“内阁”来架空中书省,乃至取消丞相。然而明代后期内阁又已坐大,象严嵩、张居正那样的大学士又已从秘书变成了实际上的宰相乃至权相。于是清朝又出现了南书房、军机处之类的秘书班子,以架空内阁。若无辛亥之变,可以想见以秘书架空外朝的游戏还会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

也叫做内廷、外廷。
外廷指的是正式的国家政府机构,由丞相领导。内廷指的是皇宫里面皇帝的私人随从组成的机构。汉初,行政由外廷负责,到汉武帝,内廷开始起主导作用。内廷一开始是政府正式官署的下属机构;后来内廷的地位越来越高,内廷的首领是“大司马”,当大司马奉命领导尚书时,他在政府里的实际权力就超过了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