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分析分析“于丹现象”产生的原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4/28 15:42:27

孔子和他弟子的思想,几千年来,不仅仅影响着学术界,更影响着中国的方方面面,渗透
进了中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千年来表现形式是“礼”,连接是“孝”,内核是“仁”。

五四的知识分子们,为了驱赶中国人内心千年来的理所当然,不言而喻。高举打倒孔家店
的旗帜,把这些东西驱逐出心田,驱逐出生活。解放“心灵”,希冀能够引发西方像文艺
复兴、启蒙那样的解放思想的运动。这样的努力一直持续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彻底解决
了理论争论的困扰之前。从五四,到新生活运动,到文革,到八十年代的动荡,无疑不是
这一逻辑的延续和发展。(在这里,不对五四运动进行评论,虽然个人认为,这样的做法
有它的逻辑,也有它的缺憾)

解放的结果,是由于解放本身的性质,造成了束缚的全面松弛。可是作为一个社会,如果
没有束缚,也就没有了粘结剂,社会性的问题纷纷凸现。在西方,由于顽强的信仰力量,
牢牢地保证着社会的不解体,而作为传统无神论的中国(什么关公、财神实实在在算不得
是信仰,送子娘娘等也是一样),当作为连接社会的主要力量“亲亲”的理论依据被打破
以后,社会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社会作为一个有自我修复、自我感知能力的自适应系统,可以及时地感知到自身的危机。
很多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传统的五四派认为应当通过契约等等的方式来构成人与人之间的
引力,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情感”的作用,或说作为科学主义者(请注意,不是科学家
)的他们不喜欢这个东西。但是,一个科学家,应该清醒地承认,这个东西的重要。因此
,更多的非科学主义的实用者们,不得不再次把目光投向“礼”—“孝”—“仁”这个传
统中来。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回到这个传统,是因为需要,因此由于自身文化背景的原因,而不
由自主地或说有偏好的转向了这一既定传统。这里面既有现实的需要,也有文化的偏好,
也有文化回归的焦虑和自觉。

牟宗三先生说“儒家现在是孤魂野鬼”,那么,这个孤魂野鬼现在要附身,如何进行是一
个大问题。在这个需求的面前,于丹的现象就出现了。经院学者们指责于丹将孔子和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