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位史官的名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20:27:42
春秋时,一位史官坚持写“某某弑君”,而被杀,他儿子坚持秉笔直书也被杀,他另一个儿子还是坚持。终于记录了这段历史。
请问这位史官的名字?

晋太史董狐便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并且在朝廷传看。赵盾对董狐说:“我没弑君,是赵穿干的。”董狐说:“你是正卿,逃亡没有出境,国君被杀了,你回来后又并未法办弑君的人,当然就等于是你弑君了。”赵盾毫无办法,只好叹口气,听任董狐写自己弑君了。后来孔子称董狐为“良史”;同时,孔子也认为,赵盾不干涉史官秉笔直书的权力,也是“良大夫”。

有一点比较奇怪,就是董狐写了“赵盾弑其君”,然后“以视于朝”。在古代,皇帝是不能看史官所记的关于他自己的内容的。《贞观政要·文史第二十八》记载,贞观十三年(639年),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记起居注。唐太宗对他说说:“你写的东西拿给我看看。”褚遂良回答说,现在的起居,就是未来的历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而董狐写了还到处散布,情况异常,不排除二人演“双簧”的嫌疑。因为这样做对他两个人都有好处,董狐以直笔名垂青史,而赵盾呢?虽然背了“弑君”的恶名,但“弑君”的前后都记载得很清楚,后人自有评说,他自己不杀董狐,反而荣膺“良大夫”美誉,风险为零,收益巨大,何乐不为?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董狐的“弑君”记载理由太离谱了。因为按董的逻辑,不杀弑君凶手,就是弑君,那么同朝大臣都是弑君同案犯,倒是真正弑君者反而没事了。

真的,很对不起,答案不对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