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与茅盾的人格及其文学批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9 13:27:44
急着用!!!

一、关于茅盾
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1896年7月4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生于浙江桐乡一个秀才之家。幼年受父母启蒙,1905年入小学,1909年至湖州入浙江省第三中学,1911年秋转入嘉兴中学堂。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积极投身革命。后转入杭州安定中学。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毕业,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从事译著和编辑工作。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十二人发起成立中国新文学运动最早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反对文坛上的复古派、唯美派、颓废派;主持编辑《小说月报》后选载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进步文学作品。
他于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茅盾曾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推动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他参加领导了五卅运动和商务印书馆职工的罢工斗争,曾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宣传部部长和中央宣传部秘书,北伐战争时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和汉口《民国日报》主编。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茅盾隐居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写出《幻灭》、《动摇》、《追求》三部连续的中篇小说。1928年7月东渡日本,著有长篇小说《虹》、短篇小说《创造》等以及文学论著《中国神话研究ABC》、《西洋文学通论》等。1930年4月从日本回到上海,著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同时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任执行书记,与鲁迅合编《前哨》、《文学》、《译文》等刊物,推动革命文学运动。1936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号召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先在汉口主编《文艺阵地》,继去香港《立报》主编副刊《言林》,并著长篇小说《你往那里跑》。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时,他被选为理事。1938年底去新疆学院执教,并任新疆各族文化协会联合会主席。后因不满当局反动统治,于1940年4月离新疆,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数月后,至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1941年去香港主编《笔谈》,并在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杂志任编委,发表长篇小说《腐蚀》。翌年至桂林,完成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