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水浒传》的成书过程谈谈林冲形象的文学意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20:40:26

楼上的资料是网上比较全的了,我随便说说吧.说的不好请谅解。。。。

《水浒传》现在认为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所作,施耐庵此人在历史上没有太多资料可考,只知道他曾是陈友谅的幕僚,是罗贯中的老师。

《水浒传》是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而改编成书的。历史上的宋江起义是件很小很小的事,连正史传记都没有记载,只在某人小传中提到过。所谓宋江36人梁山起义就这么回事。这件小事到了元朝,经过很多杂剧家的加工,成了一部话本,叫做《大宋宣和遗事》,施耐庵也是在此基础上成书的。

《水浒传》的故事中写过很多人物,其实都是讲他怎么被逼上梁山的,其中林冲是最典型的一个,后代评论水浒人物,必谈林冲。因为林冲是众多好汉中逼上梁山的代表。他本来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份很有好的工作,可得罪了高俅,被发配充军。这时候的林冲还没有形成上梁山的想法,可高俅并没有放过他,多次追杀使得他第一次发怒,第一次改变人生的看法,开始向梁山前进。

如果说高俅是第一个让林冲改变的人,那王伦就是第二个,气度狭隘的王伦害怕林冲,晁盖等人抢自己的寨主之位,不肯收容他人。暴怒的林冲提刀将之杀死,完成了人生第二次转变,前期的容忍导致了这一次发泄,此时开始才是真正的林冲。

最后总结的来说:
林冲是一个最令人同情的悲剧人物,他十分冤枉。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本应活得很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厄运来到他的头上。高衙内采上他的女人,紧接着便是拦路调戏,哄骗诱奸,栽赃,发配充军、暗杀。一连串的打击,都倾泻到他头上。一开始林冲没有反抗,他不愿跟上司闹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一味地退让、委曲求全,总想寻找一个避难所,继续过他教头平静的生活。林冲的退让是自然的,是由他自身的地位所决定的。他继承祖职,有一套祖传的处世哲学,屈人之下,忍辱负重。
林冲性格特征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他使我们认识到了宋代“乱自上作,乱自下生”的历史事实。林冲这个人物形象是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性格。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遭到人民的反抗。从郑屠户一类的地痞流氓到陆谦一类的恶吏,以及梁中书一类的贪官,还有蔡京、高俅这些朝中奸臣和昏庸无能的宋徽宗,形成一个庞大的压迫阶级。官逼民反,各个阶层的受压迫者都揭竿而起,走向造反的道路。林冲是受压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