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马非百著《秦始皇帝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13:50:45
下载现文都可以,谢谢!

没找到,估计网上没有,80年代的作品。不过,佩服此人。

  马非百 历史学家1896年-1984年。原名元材,字若村。隆回人。
  北京大学肄业。历任河南中山大学、陕西政治学院、山西大学、西北大学、河南大学等校教授或兼系主任。北平解放后,曾担任中国历史博物馆设计员兼办公室主任。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后,调中华书局哲学组从事编辑工作。著述有《秦始皇帝传》、《秦史纲要》(上)、《桑弘羊年谱》《盐铁论简注》等。

  马非百1984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他一生致力于秦史和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留下了《秦史集》、《秦始皇帝集传》、《桑弘羊传》、《管子轻重篇新诠》等许多博大精深的专著。他是第一个肯定秦始皇功绩的学者,胡适赞誉他“非百百非不非秦”

  在那个被称为“百家争鸣”的时代,更近距离的记录来自《吕氏春秋》:“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已,孙膑贵势,王廖贵先,良贵后。”这之中,没有任何思想家产生于秦国,其结果,历史学家记录的是由魏入秦的商鞅。《秦史稿》描述:“商鞅到秦国后,第一次见孝公时,向孝公说以‘帝道’。这是属于道家学派的一种政治学说。秦孝公对这一套不感兴趣,商鞅边讲,孝公边打瞌睡。第二次,商鞅向孝公说以‘王道’。这是儒家学说。孝公仍不愿意听。商鞅第三次求见孝公,说以‘霸道’,这是法家的学说。这一回孝公听后对商鞅重视起来。”在“礼崩乐坏”的年代,诸子百家种种思考社会秩序重建的学说,在秦国,法家胜出了。

  君道独尊
  比较之下,建立朝廷,即“中央政府机构”,于战国七国,差不多更顺理成章。郝本性的解释极其自然:“因为战争的复杂性需要,诸侯各国开始有将、相,分别帮助诸侯各国处理军事与行政事务。它的直接延续,即所谓朝廷。”细究秦国历史,“秦武王二年(前309),初置丞相”,甘茂为左丞相,樗里子为右丞相。
  地方(郡县)与中央(朝廷)的制度构建,放在春秋战国的背景下,秦的选择似乎理所当然,而秦国真正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将其技术化精细化,其缜密程度,才是它的创造性所在。“除引征《史记》、《战国策》等记载秦史较多的史籍外,凡后代正史政书、方志、类书、稗官野史等记有秦事者,虽一鳞一爪,亦采录无遗。”——马非百先生由此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