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六经注我”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11:16:52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陆九渊说了这样一句话:“或问先生:何不著书?对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陆九渊集》,《语录》)象山先生也遵守了这一条,平生的著作并不多,而且他揭示一个很深的道理。
  宋明理学家一直以孔孟传人自居,一般来说他们对汉代以来的诸家注释都保留自己的看法,形成了宋学与汉学两派。汉学以训诂考证,字句解释为主;宋学以阐发义理为主,也就是性命之学。陆九渊的“六经注我”,就是自己继承孔孟之道的方法,“我注六经”,就是借六经阐发自己的思想。所以就有,每个人对于六经的解释都不同,只不过是自己个人的见解,至于六经的原意已在不可知之数了。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以及朱熹等他们对六经的注释都是在阐发自己的思想。前几天,有友撰文说“理”原意并非是宋明理学家说的那样,我看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用“理”也不是没有根源的,将这个根源用自己的思想加以解释,就名正言顺了。
  孔子说:“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他的这句话与“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是有很大关系的。孔子强调的是他一贯的主张,在他的看来,古老的文明是很值得人来学习,而且古老文明博大精深,无容置疑。如果人们认为它已经过时或是什么,那是他没有理解,没有体悟到。实际上,孔子不是真的“述而不作”,而是既“述”,又“作”的,他发展了西周以来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哲学体系,尤其是对“仁”与“礼”的阐发,从自己身上显示的人生境界等等,都是自己思想的反映,可以说是来源于古老文明,但又不同于古老文明。从这个意义是说,“信而好古”就是“六经注我”,“述而不作”也就是一定意义的“我注六经”了。
  清儒戴震说:“圣人之道在六经,汉儒得其制数,失其义理;宋儒得其义理,失其制数。”(《戴震文集·与方希原书》)戴震的注释也未尽是制数与义理结合的,他的名著《孟子字义疏证》,就是对《孟子》一书注释,实际上他并没有按照孟子的意思来说的。他是借此来批判程朱理学的,他的批判是与当时的社会风气等有关系的。我前不久,看了侯文正先生的《傅山传》,其中就说到傅山对理学的批判,但是傅山与孙奇峰老先生的话很是佩服,由此可见社会风气对一个人认识的影响,实际上傅山是不懂程朱的。大抵千人言,万人说,以假为正,人们也就不相信了,于是知道的不知道都来批判,如同现在一样。戴震不同,他是深通程朱的,对理欲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