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述斯蒂格勒关于信息搜寻的观点,试分析退休工人常常能买到比较便宜的商品的原因。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4 04:33:04

信息搜寻理论是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最早形成的基本理论之一。1961年,斯蒂格勒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题为《信息经济学》的著名论文,批判了传统经济学的完全信息假定,提出了信息搜寻(Searching)的概念。他认为,经济行为主体掌握的初始经济信息是有限的,是不完全信息,这就决定了经济主体的行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经济主体要做出最优决策,必须对相关信息进行搜寻,而信息搜寻是需要成本的。把信息与成本、产出联系起来,提出搜寻概念及其理论方法,是斯蒂格勒对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重要贡献。斯蒂格勒认为,搜寻是买卖者只有与其他各种各样的市场买卖者接触之后,才能确定对其最为有利的价格的一种经济行为市场信号的持续离散和市场进入者对市场不确定性的积极反应,是构成搜寻的前提基础。搜寻的一般原理包括:当价格离散增加时,个人的边际收益向上递增;搜寻密度越低,价格越离散;价格离散程度愈高,每次搜寻所获节省额就越大,有效搜寻次数就越多;购买商品的价格越高,数量越多,越值得搜寻;由于搜寻成本的负效用,搜寻次数有限,最佳搜寻次数就是搜寻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搜寻次数。大量实证表明,2~3次是许多搜寻行动的稳定均衡。民间俗语讲“事不过三”、“货比三家”,体现了朴素的搜寻原理。
由于退休工人通常都有充裕的时间,买东西会谨慎地通过多比较才会买,自然会买到比较便宜的商品。

信息搜寻需要花费搜寻成本,即时间成本
如果价格差距太小无法弥补时间成本的话,消费者就会停止搜寻。
而退休者时间充足,搜寻成本低,略微的价格差距他们也会去搜寻更低价格的卖者而不考虑几乎为零的时间成本。所以常常能买到比较便宜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