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文艺学上的“典型”下定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6 07:31:58
就是如何解释文艺学上的“典型”这个名词。

①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②有代表性的:很典型。③即“典型人物”、“典型形象”或“典型性格”。指作者用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艺术形象。典型人物形成于一定的典型环境即具体的现实关系中,并对它发生作用。但典型人物又往往超越时代的局限而具有某种永恒的性质。

关于文艺典型的讨论

[Time] 来源: 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

关于文艺典型的讨论 文艺典型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论中的重要命题。新中国成立以来讨论不断。1955年
前的观点是普遍将共性理解为阶级性,认为艺术形象的
塑造是先把阶级的共同特征概括出来,然后再使这些共
同特征具体化,使之成为个别的形象。这种典型观对后来
创作上的类型化、雷同化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1955
年,苏联《共产党人》杂志发表了《关于文学艺术中的典型
问题》的专论,对当时流行的把典型归结于一定社会力量
的本质的观点进行了批评。我国文艺界陆续发表了一些
有见地的文章。何其芳在《论阿Q》(《人民日报》1956年10
月19日)一文中提出了“共名”说:一个虚构的人物,不仅
活在书本上,而且流行在生活中,成为人们用来称呼某些
人的共名,成为人们愿意仿效或者不愿意仿效的榜样,这
是作品中的人物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成功的标志。蔡仪在
《文学艺术中的典型问题》(《文学评论》1962年第6期)一
文中提出了“性格核心”说,他认为优秀的典型都有一个
性格的主导侧面即性格核心,这个性格核心既是个别的,
又有很大的普遍性。李泽厚在《典型初探》(《新建设》1963
年第10期)一文中,提出从本质必然和现象偶然的联系上
把握典型本质的另一途径,他认为艺术典型体现的阶级
性,不论是否具有某一阶级主要的或非主要的属性、方面
和特征,只要与一定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本质必然相联
系,它就可以具有典型性质,具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意义。
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典型问题的讨论不仅完全中
断,而且重弹共性即阶级性、典型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