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中的古老习俗可以上溯到几千年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14:41:29

春节的起源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鸟羽,唱跳吃喝,热闹非凡。至于互相拜年宴请,则起自汉初,对此《通典》有所记载。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我国的夏朝和汉朝直至辛亥革命前都称为元旦,它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腊日”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做“春节”,因为“春节”一般在“立春”前后。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有说:“正月朔,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我国有些朝代元旦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又恢复复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自后历代至辛亥革命前相沿未改。
辛亥革命后,在民国元年决定我国和世界各国一样采用公历,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