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里主要有什么原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03:24:42
类似于SMART原则之类的,有没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解答一下吧

一、人际关系理论

该理论提出了与传统管理四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传统管理都是以事为中心,该理论”以人为中心,在鼓励人的积极性上下功夫”;

第二,传统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除了物质金钱的需要以外,还有社会和心理学等方面的需要;

第三,传统管理认为生产率单纯地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人际关系理论”则证明:生产率的上升和下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的态度,即”士气”;

第四,传统管理只注意”组织”对职工积极性的影响,”人际关系理论”认为,非组织因素也会影响职工的情感和积极性。

二、双因素理论

该理论认为,影响人的工作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保健因素,另一种是激励因素,其理论根据是: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第三,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三、公平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即把个人的报酬与贡献的比率同他人的这个比率作比较,若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情绪高昂;若个人的比率小于他人的比率,就会感到不公平,从而情绪低落,怨气横生。这种比较,还包括与本人历史上的比率作比较。

四、期望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关系式是:激发力量(F)=效价(V)×期值(E)。激发力量(F)是指动机的强度,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的潜力的强度,它表明人们为达到设置的目标而努力的程度。效价(V)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即一个人对某种结果偏爱的强度,期望值(E)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绩效和满足需要的概率,即采取的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五、挫折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