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秉烛之名,孰与昧行乎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2 23:49:56

拿着蜡烛行走也是有光亮的,谁愿意在黑暗里行走呢?秉,拿;孰,谁;名通明。)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乐师叫师旷,眼睛失明,但善弹一手好琴,精于辨音。有一天,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70岁了,还想学习,恐怕已“暮”了,先生你看呢?师旷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接过晋平公的“暮”字说道:“暮何不秉烛乎?” 晋平公有些不解,怔怔地望着师旷。师旷便进一步解释说:“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晋平公听了,恍然大悟,高兴不已,从此开始了晚年的求学路。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意思是举着燃烧的烛光在黑暗中行走,总比瞎灯暗火莽撞好。

点着蜡烛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点燃蜡烛照明,与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