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士可杀,不可辱”?这里面有什么来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09:56:20

“士可杀而不可辱”出处——
《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词 目 士可杀不可辱
发 音 shì kě shā bù kě rǔ
释 义 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
出 处 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示 例 鏊谓谨曰:‘~。今辱且杀之,吾尚何颜居此。’
★《明史·王鏊传》

故事:(不好意思,只找到翻译)

【原文】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侮辱也。其居处不淫②,共饮食不溽(3)。其过关可微辨(4),而不可数也(5)。其刚毅有如此者。”

【注释】
①水节选自《德行》。②淫:奢侈放纵。 (3)溽(rù):味道浓厚。(4)微辨;委婉地批批评。(5)面数:当面指责。

【译文】
“ 儒者可以亲近而不可威胁,可以接近而不可逼迫,可以杀害而不可侮辱。他们的日常生活不奢侈,饮食不丰美。对他们的过失可以委婉地批评,却不可当面指责。他们的刚毅就是如此。”

士可杀不可辱
shì kě shā bù kě rǔ
〖解释〗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
〖出处〗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示例〗鏊谓谨曰:‘~。今辱且杀之,吾尚何颜居此。’ ★《明史·王鏊传》

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

〖出处〗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礼记·儒行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